成因
全球國際貿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國的三大經濟政策,即赤字財政政策、高消費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國,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是孿生兄弟,更準確地說,它們是u201c父子關系u201d。財政赤字必然導致貿易逆差,且隨著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而貿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62億美元,占GDP的1.94%,與此相適應,貿易逆差僅314.1億美元。而到2005年,美財政赤字高達4992億美元,占GDP的4%,因而貿易逆差也創新高,達8284億美元。一般地說,貿易赤字通常等于一國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所以,貿易赤字要么源于投資增加,要么源于儲蓄下降。美國既有投資增加,更有儲蓄下降,雙重推動貿易赤字急速膨脹,甚至狂飆。在美國,不僅政府靠雙赤字渡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債消費。美國居民家庭儲蓄率極低,難以支撐高消費,于是靠借債過日。
美國的家庭債務截至2005年第3季度已達11.4萬億美元。由于進口大大超過出口,美國每天必須從比較窮的國家借債20億美元,以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還必須指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之所以出現,同它的以雙重標準為基本特征的所謂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從美國的產業結構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是它的優勢,而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產業則是它的劣勢。這就決定了美國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可是,美國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這必然造成貿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貿易失衡。
發展中國家影響因素
從發展中國家考察,有三種情況影響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其一,必要的外匯儲備是預防和解決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幾次金融危機都是首先從外匯短缺突破的,而最終又是靠外力注入外匯解決的。慘痛的教訓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明白,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外匯儲備,以備不測風云。因此,這些國家都力求出口大于進口,使外匯增加。這當然會影響貿易的平衡。其二,以貿易盈余作為投資和增長的引擎。許多發展中國家曾經希望引進大量外資來發展本國經濟。但這種愿望并沒有兌現。于是,不得已轉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國的貿易盈余來積累資金。這就使出口多進口少而形成貿易不平衡。其三,產業轉移導致的赤字或盈余的轉移。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轉移至不少發展中國家,尤其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因此,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歐美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保持貿易盈余。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美國和亞洲u201c四小龍u201d又把一些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并隨之也把貿易盈余轉移至中國。這是形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從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貿易失衡的原因眾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從根本上研究與觀察,不難發現,它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由于科技、經濟、社會以及自然資源等諸多原因,各國經濟發展的快慢不等。原來一些后進的國家趕上來了,相反,原來先進的國家有的又落后了。于是,舊的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必然被打亂,再形成新的秩序和關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點上。在摩擦、矛盾與斗爭中前進。平衡、不平衡、再平衡,u2026u2026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條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