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京都公約》,自由貿易園區是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20多年前,中國內地第一個保稅區在上海外高橋成立。當時,它的英文譯名就叫u201cFree Trade Zoneu201d(自由貿易園區),而不是u201cBonded Areau201d(保稅區)。時至今日,包括外高橋保稅區在內,中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已有約110個,對促進中國外貿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不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u201c境內關內u201d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u201c境內關外u201d政策,即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相關領域進行改革的呼聲漸增。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蘇,中國也面臨著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一系列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境內試點自由貿易園區,實施真正的u2018境內關外u2019政策,或將大大促進中國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往來,對世界貿易總量也能產生正面刺激作用。
長遠來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是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下一步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