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初級商品出口活動增加財政收入的來源可能是特許權使用費、合資經營或運營中企業的完全國有權。但是,取得適足財政收入的努力不應當剝奪公共或民辦運營商提高生產率和擴大供應能力所需要的資金或削弱其國際競爭力。燃料和礦物及礦產品世界市場價格由于東亞和南亞需求的增加而在近期上揚的趨勢,帶來了審查現行財政和所有權制度的一次機會。有些國家已經開始了這種審查。如果石油和礦物出口國能夠開展合作,就外國投資人的財政待遇制訂某些普遍同意的原則,這種審查以及可能的戰略政策調整就能更為有效。另外,公共部門或消費者加大在采掘業獲取的利潤中占有的份額,并不會自動地增強發展和加大爭取千年發展目標的進展,必須與此同時將收益用于投資,提高其他產業的生產能力以及增加教育、衛生部門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在國際層次,某些初級商品價格的近期上漲和一些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或許并沒有改變初級商品實際價格的長期趨勢或此類價格的波動性問題。初級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既不符合生產者的利益,也不符合消費者的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也承認這一點,在2005年4月的會議上除其他外,強調了u201c石油市場穩定對全球繁榮的重要性u201d并鼓勵u201c石油出口國與進口國加強對話u201d。雖然除石油以外的初級商品對發達國家的重要性可能較低,但對依賴出口此類初級商品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初級商品即使不比石油更為要緊,至少也是同樣重要。在這類國家,極端貧困是一個緊迫問題,因此,初級商品價格的穩定不僅對于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而且對于總體上的全球繁榮至關重要。所以,國際社會可本著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的精神考慮在全球或區域層次審查多種機制,借以在較大范圍上減少初級商品而不僅僅是石油的價格不穩定性,從而減輕出口國國民收入受到的影響。
然而,短期內的核心政策問題是糾正現有的全球貿易不平衡。經常有人說,發展中世界尤其是亞洲一些中央銀行干預貨幣市場的決定是造成這些失衡的主要原因。其實,大多數實行干預的國家顯然是要力圖避免投機性資本流動可能帶來的貨幣升值,以便確保大部分本國生產廠商的國際競爭力不會面臨風險。多數東亞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都實行了單方面固定匯率制度,而多數拉丁美洲國家轉而采用了有調控的浮動匯率。這兩者的目標都是保持實際匯率的競爭力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對國際資本市場的獨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