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視機等家電產品為例,日本最初為主要的出口國,其后韓國依靠其低廉的勞動成本和 出口導向政策成為主要的出口國。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和出口國。
n國際產品貿易周期反映了一個貿易經驗模式,許多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電子公司的經營行為就證實了這一點。由于面臨高 工資和其他方面高成本的約束,這些公司放棄了在本國生產所需的投資努力而將生產轉移到低成本國家,或者干脆放棄這個市場,比如,2002年擁有號稱德國三大 民族品牌之一的 施耐德百年老店以820萬 歐元的價格易手 TCL,就是因為 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導致關鍵產品的研發無以為繼,而TCL 全面收購 施耐德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包括施耐德旗下的 商標、 生產設備、以及其研發力量、 銷售渠道和存貨。目前 TCL采取的方式是在 歐盟國家采購重要的零部件,而最后一道 整機工序是放到東歐的匈牙利或是波蘭完成。但在德國的 銷售渠道仍然使用 施耐德的原有渠道。TCL如此一來利用繞開 歐盟給予中國7家彩電企業40萬臺的 配額限制,同時瞄準整個歐盟市場2200萬臺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