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里,人們更熟知的是淘寶、天貓,但它以1688起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名言就是率先在1688上喊出來的。
雖然阿里現在的主要盈利來自于淘寶和天貓,但1688才是一直獨霸天下的存在。過去中國電商波瀾壯闊的20年里,電商零售業務涌現出京東、拼多多等一些重量級對手,和當當網、易迅網、一號店和唯品會等垂直領域的小巨頭,而卻從未出現一個能與1688一戰的對手。
我們知道,批發業務是一種To B服務,此類模式業務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一個共性特點:企業一旦建立起領先優勢,就形成了后來者難以逾越的寬深護城河。
1688的寬深護城河恰恰就是,通過其所在領域和to B商業模式所構建起來的先發優勢,讓后來者難以撼動其地位。如今,1688年銷售額超過4000億元,它不僅服務于阿里的淘寶和天貓,同時也為京東、拼多多、蘇寧、快手等其他平臺的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務,還惠及部分線下門店。
到了今天,批發業務的商業邏輯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作為電商中的重要一環,這一類電商服務的是小B(大B通常自己對接廠家),所以對商業配套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以1688為例,它一直與淘系電商相得益彰、相互依存,二者數據打通之后,就像是一條完整的輸血脈絡,商家很容易就能完成進貨、獲客、賣貨的閉環。
這也好理解,二十年來電商的模式和消費群體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短鏈條和效率重新定義了電商的方方面面。因此,小B商家的需求倒逼批發平臺的服務支持水平,對流量獲取、金融服務、物流配送等綜合配套能力要求,甚至提高到了一個近乎苛刻的地步。
以物流為例,批發業務走的是薄利多銷,對物流成本和效率有較高要求,在這個環節中哪怕壓縮1%的開支,都能幫助批發商實現較為可觀的利潤。
1688之所以一直沒有對手,是因為背靠阿里,以大數據、云計算、IOT等數字化的科技賦能,在物流、金融服務、降本增效上形成一道其他平臺無法跨越的天塹。
無論是商家、品牌資源,還是物流、金融、技術等配套能力,京東都要強過拼多多很多,但它也沒有輕易嘗試批發業務。因為它知道,線上批發平臺的門檻很高、風險極大,挑戰1688是一筆非常不劃算甚至是無意義的投資。
相比之下,拼多多發展時間較短,它在技術積累和物流等配套上仍舊十分薄弱,在配套服務上一直進展緩慢,甚至連寄予厚望的極兔物流也遭到了通達系的聯合抵制。
因此,拼多多雖然試水批發業務,但其實還不具備開展此類業務的能力,除了信息撮合之外無法為批發商和商家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務。
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商家為什么要舍1688而入駐多多批發呢?對于京東、拼多多等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來說,同樣是利益當先,在1688價格和服務更有優勢的情況下,從它那找供應商進貨、一件代發全國乃至全球不香嗎?
拼多多上線批發業務還將可能產生一些負面作用,甚至與其當前的階段性目標相背。
隨著用戶的高速增長期進入尾聲,2020年拼多多無論是GMV還是活躍度,都開始接近天花板。這就逼得拼多多進行策略升級,開始轉向努力提高客單價和人均貢獻值。蘋果手機、戴森吸塵器甚至是特斯拉電動汽車,都被它拿來作文章,以全網低價甚至9塊9包郵的噱頭來吸取消費者。雖然由于有損品牌方利益而效果一般,甚至常常被部分品牌公開打臉,但卻一直樂此不疲,原因正在于可以提升相關數據。
拼多多勢必要將批發業務的訂單計入GMV,這樣會拉低客單價,拖累人均GMV的增速。這樣不但會影響相關的財報數據,而且實際上與它進軍中高端的長期策略背道相馳。
而搞一件批發等規則,可能分散自身一部分業務(一些平臺用戶將從現有商家轉向更低單價的批發業務商家,畢竟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占據拼多多用戶的多數),進而出現內卷等不利現象。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拼多多當前倉促地上線批發業務,只怕難有勝算,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