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概述(1)莫高窟
---------------------------------------------------------------------------------------------
【正在連載:敦煌石窟藝術欣賞(各朝代、各窟的詳細圖文,高清大圖),本文是概述】【文末附有本系列連載(各窟詳解)的目錄鏈接?!?/u>---------------------------------------------------------------------------------------------
敦煌莫高窟
文字整理自: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全景圖,攝于敦煌石窟藝術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此圖來自:棕熊驢跡的博客)
【提醒:上圖為高清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一次后,稍等一會,再點擊右鍵“在新標簽頁中打開圖片”,通過這種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圖】
莫高窟全景圖
【提醒:點開圖片可查看更大圖】
敦煌,遠望莫高窟錯落有致的洞窟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甘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
鳴沙山東麓、
宕泉河西岸的斷崖上。坐西朝東,面向
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長約2公里的崖面上,高約40米至50米,巖質為酒泉系礫石巖層,由積沙與卵石沉淀粘結而成,沙層疏松,不適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繪為主。
有“千佛洞”之稱的莫高窟,崖面上洞窟密布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鳴沙山月牙泉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坐西朝東,面向三危山)
敦煌大漠,對面這些群山危崖就是——三危山
雪后的三危山(此圖轉載自:李成的博客)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雪后的三危山(此圖轉載自:李成的博客)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上圖是從三危山腳下拍攝的,將圖放大,可以看見對面的敦煌標志性建筑:九層樓
▼下圖就是:三危山對面、嵌在崖面中的九層樓(側面):
莫高窟的標志:嵌在山崖中的九層樓(側面)
莫高窟,不盡是大漠黃沙,也有難得綠意
莫高窟的標志:九層樓
晉時曾稱“仙巖寺”,十六國前秦時正式名為“莫高窟”。其后,隋末唐初曾稱“崇教寺”,元代稱“皇慶寺”,清末又稱“雷音寺”,但都屬在某一短時期內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稱整個莫高窟。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據第159窟前室北壁晚唐墨書《莫高窟記》,莫高窟始建于西晉末年;又據P.2691《沙州地志》,洞窟始建于東晉永和九年(353);再據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歷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龕碑》載,前秦建元二年(366)
沙門樂僔始鑿第一窟。目前三說并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說。前秦之后,又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個時代,十四個時期,歷時千年,在武周(初唐)時已有“窟室千余”。
各朝代在敦煌開鑿的石窟,分布圖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敦煌各朝代大事記】
【提醒:上圖為超長圖(8024x230像素),在圖片上點擊一次后,稍等一會,再點擊右鍵“在新標簽頁中打開圖片”,通過這種方式可查看更大圖】
敦煌“莫高窟”的標示牌坊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游客進入莫高窟各洞窟參觀
莫高窟全景圖(局部)(今人繪,1942年)
莫高窟窟群全長1600余米,分南北兩區,現存有壁畫、塑像者共492窟,絕大多數開鑿在南區,北區除少數洞窟存有壁畫外,多達二百五十余洞窟都是徒壁無畫的空窟(未編號)。現編號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窟共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構窟檐五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證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畫約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臺山圖”)。
敦煌九層樓里35.5米高的彌勒大佛(局部)
敦煌九層樓里35.5米高的彌勒大佛,從下面仰望,十分壯觀
敦煌九層樓里的彌勒大佛,即建于唐朝的第96窟“北大像”。華爾納 1924年拍攝
▼敦煌莫高窟第96號窟(即大佛殿),俗稱九層樓,是為保護35.5米高的彌勒大佛而建立的:
敦煌莫高窟第96號窟(即大佛殿),俗稱九層樓(此圖來自:棕熊驢跡的博客)
【提醒:上圖與下圖皆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九層樓,現已成為敦煌莫高窟的標志
石窟以彩塑為主體,四壁及頂均彩繪壁畫,地面漫鋪花磚,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棧道,窟窟相通相連,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區主要是佛徒傳播佛教義理和禮拜的處所。也有少量窟(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第17窟)又是沙州著名高僧生前的禪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瘞窟。而在北區的二百余徒壁無畫塑的洞窟,則多為畫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禪的禪窟,少數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瘞窟。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頂形窟、中心佛壇窟等;也有一些異型窟,如南北兩壁開二至四個禪窟的覆斗頂窟,橫寬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巖頂的大佛窟等。
彩塑有佛陀像、菩薩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羅漢像及高僧像等。壁畫題材有表現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羅漢等等的單身畫像(即尊像畫);有敘述釋迦牟尼從入胎、出生到成長、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傳記性的佛傳故事畫;有表現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犧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畫;有描繪佛陀度化眾生的因緣故事畫;有以漢族傳統神話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話的故事畫;有描繪佛教傳播中佛陀、菩薩、高僧事跡為題材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靈異事跡和圣跡的佛教史跡畫(包括瑞像圖);有以佛教經典為內容的佛教經變畫。這些是莫高窟壁畫中的主要部分。有以一佛二菩薩表現的簡單畫幅,也有包括眾多人物、飛天水鳥、重閣高樓、亭臺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屬畫像以及供養者出行圖的供養畫像;還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畫邊飾,畫像、塑像衣飾的裝飾紋樣的圖案畫。
這些文物遺存,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精湛藝術的高度水平和有關時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國、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區古代有關宗教信仰、思想觀念、政治斗爭、民族關系、中外往來、社會生活、民情風俗、生產技術、建筑服飾、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發展演變的形象資料,具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考古價值,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連續修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群。
敦煌石窟里豐富多彩的壁畫、雕塑(各窟片段)
明嘉靖年間(1522-1566)莫高窟成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無鑿建。清康、乾之世經營新疆,莫高窟再次為有識之士重視,并輯旅途筆記刊布介紹。道光年間花門之變,白彥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經敦煌,對洞窟頗有破壞。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說二十五年)莫高窟第16窟發現藏經洞(今編號為第17窟),洞內密藏近千年的絹紙書畫文獻出土,隨之俄、英、法、日、美等國探險家聞風而至,藏經洞內大批遺書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畫亦遭劫掠。
1921年沙俄白軍數百人竄入敦煌,扎營莫高,在窟內燒炕做飯,壁畫被火燎煙熏,刀刻涂畫,多有損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敦煌學”,其研究對象主要就是藏經洞出土的文書文物資料和莫高窟藝術。于是,莫高窟再次聞名于世。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開始了有專職人員的管理和壁畫臨摹。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對危巖進行加固,壁畫、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學保護和治理。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后同日、美等國合作,加強了石窟、壁畫、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并初見成效。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全體會議批準將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九重閣,莫高窟第96窟,其中供奉佛像高達33米(此圖轉載自:棕熊驢跡的博客)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敦煌石窟從建筑形制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禪窟。是僧人們用以坐禪修行的洞窟。分兩類,一類為單式禪窟,主要分布在莫高窟北區,現存73個,窟室較小,窟內有禪床。一類為多室禪窟,中央有一個較大的主室,在主室周圍開鑿較小的禪室,僧人們在這些僅能容身的小禪室中修行。這種形式源于印度的毗訶羅窟,開鑿時代較早,主要在十六國北朝時期出現,以北涼第268窟、西魏第285窟為代表。
二、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塔廟窟),即在洞窟中央建一座佛塔,信眾們進入石窟后,圍繞佛塔右旋禮拜。敦煌的塔廟窟與印度稍有不同,平面為長方形,在洞窟的后部有一個方形的柱子,直通窟頂,稱為塔柱,這是仿照佛塔的形式所建,在方形的塔柱上四面都開有佛龕,龕中各有佛像。中心柱窟的窟頂后半部是平頂,前半部為人字披頂。所謂人字披是指中國傳統建筑中人字形屋頂的形式。
三、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為數最多的洞窟,通常平面為方形,在洞窟正壁開一大龕。這種洞窟的空間較大,如殿堂一樣,所以被稱為殿堂窟,因窟頂為覆斗形頂,也叫覆斗頂窟。覆斗形頂來源于中國古代斗帳的形式,顯然是中國傳統建筑影響的產物。晚唐五代以后的殿堂窟往往正面不開龕,而在窟中央設中心佛壇,在壇上塑像,佛像背后有背屏達于窟頂。
四、大像窟。窟內塑巨型佛像,窟前還有相應的殿堂建筑,主要有第96窟(北大像)和第130窟(南大像)。
五、涅槃窟。窟中塑大型涅槃像,窟形也適應佛像而設,主要有第148窟、158窟。
六、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區。現存50個,是古代僧人們起居生活的地方。洞窟較寬敞明亮,窟中有灶、炕等生活設施。
敦煌的壁畫題材主要有七類:一、佛像畫。繪畫對象包括佛與弟子、菩薩、天王等,他們是被崇拜的對象,在洞窟中總是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單獨的佛像外,還有千佛和說法圖。說法圖就是描繪佛說法的場面,把佛陀、菩薩、弟子等形象都組合在一起,通常畫出一組3身或5身的佛像,中央為佛陀,兩側為佛弟子、菩薩等。
佛像畫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諸多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二、以中國傳統神話為題材,表現東王公、西王母及伏羲、女媧等中國傳統神話傳說中的形象。伏羲、女媧是中國傳說中開天辟地之神,東王公和西王母是傳說中的神仙,莫高窟第249窟、305窟等窟就有東王公、西王母的形象,第285窟畫有伏羲和女媧的形象,其周圍還有羽人、飛仙、開明、文鰩等神獸。這些形象在佛教石窟中出現,說明佛教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說明了來自中原的新型的佛教藝術開始影響到了莫高窟。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后旌旗飄揚,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三、佛經故事畫。包括三種:佛經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主要可分為三類。
1、佛傳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生平故事。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傳說。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 作橫卷式六條并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主要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耙蚬麍髴薄翱嘈扌猩啤钡纳鷦庸适隆R彩嵌鼗驮缙诒诋嬛袕V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是表現佛教典籍,但帶有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講述與佛相關的一些因果報應故事。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
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
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四、經變畫。就是概括地表現一部佛經的主要內容,情節較多、規模較大的畫。它不像佛經故事畫那樣單純地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綜合地表現佛經所記的場面。經變畫是唐代以后敦煌壁畫的主要題材,也是中國式的佛教藝術的代表,體現著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和中國人的審美觀。敦煌壁畫中流行的經變畫主要有:涅槃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阿彌陀經變、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等。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
“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
“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
“變文”。
五、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歷史、傳說的故事內容。自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以來,有關中外高僧的神異傳說廣為流傳,并在壁畫中有較多反映,為研究佛教發展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佛教史跡畫內容十分豐富,較有名的有張騫出使西域、劉薩訶瑞像、五臺山圖等。
佛教史跡故事畫: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于正面墻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六、供養人畫像。出資修建洞窟的人被稱為供養人。供養人畫像不僅反映了洞窟修建時代的人物形象,而且還是研究那個時代人物、民族、服飾以及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
供養人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敦煌壁畫里的各類供養人形象,拍攝于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提醒:上圖為高清大圖,在圖片上點擊可查看原大圖】
七、裝飾圖案畫。即在洞窟的頂部、龕沿周圍、四壁交接處等繪制圖案,使洞窟變得華麗。各時代的裝飾圖案反映了不同風格的裝飾藝術。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此外還有: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壁畫內容。
除以上七大類外,還有建筑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百科全市式的社會文化與風俗,如:皇室貴族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藝術,也是歷史。
--------------------------------------------------------------------------------------------
【敦煌壁畫的特色,簡述】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中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
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對神與神的世界的向往,在敬神、凈心、向善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品德修養的藝術。除了具有民族風格,敦煌壁畫對世界各民族藝術的借鑒,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借鑒外來人體解剖。如果把十六國時代的墓室畫與同時期的敦煌壁畫相比,可以發現:墓畫人物多寬袍大袖,造型簡略.而對人體解剖不簽注意,象征性裝飾性的味道餃濃;
敦煌壁畫人物多半裸或裸體,描寫細致,人體比例和解剖較準淮確,因而真實感較強。同一時期,同為中國畫家所作,為什么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根本原因是中國繪畫與以希臘羅馬為中心的西方繪畫,同于兩個不同體系。中國以寫意著稱,西方以寫實見長。 中國繪畫,以儒家禮教思想為基礎,講道德,尚倫理,穿深衣大袍,蔽體深遠,籠形體于衣內,因而人物形象不見骨筋,不重立體感,著重表現“寓形寄意”的象征性的裝飾美。魏晉十六國墓畫即屬于這一體系。
敦煌壁畫直接受到龜茲壁畫的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影響,而龜茲壁畫又直接傳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藝術里則早已吸收了西方藝術(主要是古希臘藝術)的營養。印度民族能歐善陳,因此壁畫中的人物,特別是菩薩,比例適度,解剖合理,姿態優美,手式纖巧,真實地表現了人體美。這種寫實手法,為敦煌畫家所接受,大大地加強了壁畫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彌補了漢晉繪畫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風格的成長。
二、吸收了西域暈染法。中國繪畫起初不事暈染,戰國時代開始在人物頂部飾以紅點。兩漢時代才在人物面部兩頰暈染紅色,以表現面部的色澤,雖然有一定的立體感,但不強。西域佛教壁畫中的人物,均以朱紅通身暈染,低處深而暗,高處淺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爾隆起和明亮。這種傳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為之一變,出現了一面受光的暈染;到了
敦煌又有所改進,并使之與民族傳統的暈染相融合,逐步地創造了
既表現人物面部色澤,又富有立體感的新的暈染法,至唐而達到極盛。正如畫史上評吳道子的壁畫時所說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 “道子之畫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贊嘆吳退子的畫是“風云將逗人,鬼神若脫壁?!边@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里比比皆是。這種新的暈染法,促使壁畫的寫實風格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敦煌壁畫一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形成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在這方面,古代畫家們立下了豐功偉績。值得稱道的,是在繼承和發揚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外來藝術時他們那種宏偉的氣魄和抉擇精嚴的態度。
【敦煌石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的交匯處
敦煌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
敦煌,位于絲綢之路的節點
漫漫絲路,經過敦煌(圖源:敦煌石窟旅游網)
敦煌,是一個總稱,擁有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與古跡(圖源:敦煌石窟旅游網)
(參考資料說明:本文文字部分,大多整理自敦煌研究院官網;圖片部分,整理自網絡,有一些是轉載自網友博客,拍攝版權歸原網友所有,感謝網友的拍攝;若有侵權請告知,會立即刪除。)
(未完待續,還有下一篇概述:)
【以后每一篇會登載——各朝代各窟的詳細圖文,高清大圖】
【一】以下鏈接是:本系列所有連載的目錄(可鏈接到每一篇):
(↑ 此目錄,會隨著連載進度,不斷更新)
【二】讀者也可以在此處查閱——目前已連載的文章列表:
【2】北朝篇:(1)北涼三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涼-275窟:敦煌最古老的一窟【高清大圖賞析】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涼-272窟:供養菩薩們的活潑“舞姿”【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涼-268窟:帶有希臘化印跡的早期藝術【高清大圖】
有關敦煌壁畫“人物黑眼圈”的現象,須了解“西域暈染法”
(2)北魏各窟:257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7窟【1】窟內各壁繪塑一覽【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7窟【2】西壁與北壁:佛門弟子壯觀出行,堪稱天馬行空【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7窟【3】西壁:九色鹿連環畫——救人與良心【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7窟【4】南壁:高僧守戒連環畫,配上一則真實歷史故事【高清大圖】
254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4窟【1】中心塔柱、闕形龕等窟內形制與邊飾紋樣【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4窟【2】南壁+動畫《降魔成道》(敦煌研究院出品)【高清大圖】
敦煌藝術經典的價值闡釋——《降魔成道》動畫及創作手稿【附:視頻地址】
法藏伯希和敦煌唐代大型絹畫《降魔成道圖》【附:釋迦傳記節選——菩提樹下降魔成道】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4窟【3】佛本生:薩埵太子舍身故事【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4窟【4】佛本生:尸毗王割肉故事【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4窟【5】北壁:難陀出家故事【高清大圖】
北魏其他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48窟【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63窟(覆蓋層下的壁畫原貌)【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60窟【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1窟【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259窟(釋迦多寶二佛并坐)【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魏-435窟【高清大圖】
(3)西魏各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432窟【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8窟【1】(人字坡紋樣:自然的生靈)【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8窟【2】天宮伎樂,香音飄揚【高清大圖】
西魏-249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49窟【1】南北壁說法圖與天宮伎樂【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49窟【2】窟頂四坡:天界景象(雷公羽人諸神異獸)【高清大圖】
西魏-285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1】西壁:精彩豐富大型窟,諸天密集【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2】南壁:連環畫《五百強盜成佛圖》【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3】南壁:沙彌守戒組畫【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4】北壁與東壁:七佛組圖、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菩薩【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5】環繞窟頂:36位坐禪僧結廬山林、12位伎樂飛天【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6】窟頂四坡風云萬千【高清大圖】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西魏-285窟【6篇目錄,附:數字漫游地址】
(4)北周各窟:北周296窟:【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周-296窟:幾組大型連環畫(滿布窟頂四坡)【高清大圖】
北周-296窟-窟頂連環畫《福田經變》【附文:中國佛教史上的福田事業】
古代家暴連環難,逼人解脫入佛門: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敦煌壁畫-北周-296窟】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北周-296窟南壁:五百強盜成佛圖+北壁:須阇提太子本生故事畫
(未完待續,正在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