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沖擊下,西方主要經濟大國消費疲軟,造成中國對外出口連續下降。出口的驟然劇減,對于一直依賴出口的外銷型企業,大多都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與國際消費疲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老百姓似乎沒有受到多大的沖擊,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買絕不含糊。可謂是“縱觀全球風云,風景這邊獨好”!
面對一個十三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中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依賴于進出口,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有效保障民眾消費的制度性缺失。筆者之前已經多次從政策面、制度面對中國內銷乏力進行過闡釋,結合自身的經歷,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明為什么現在中國大量的外銷型企業寧愿關門歇業,也不愿意在拓展國內市場上下功夫?
最近幾個月凡是去過珠三角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關門的工廠多了,街上的行人少了,夜市的啤酒攤沒有以往那么喧鬧和富有激情了。這些表象的背后就是大量外銷型工廠關門,農民工返鄉后經濟蕭條的縮影。筆者曾在珠三角做過企業管理工作,對外銷型企業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
外銷企業不愿意拓展內銷市場,無論從企業發展還是解決社會就業,都會帶來諸多問題。雖然媒體有段時間一直在廣為宣傳大量外銷企業調頭拓展國內市場,不過是粉飾蓬勃發展的太平景象在作怪,那些外銷企業對國內市場并無多大熱情。究其原因,主要如下因素阻礙了外銷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的熱情。
報關員一是,市場差異性導致的產品差異性,決定了部分外銷產品不適合國內市場。做外銷的企業,產品的定向性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某一國家和地區的特定標準進行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比如,外銷日本的電器產品,由于日本國內的家用電壓是110伏,基于這一標準的產品在國內是沒有辦法使用的。企業如果要調整標準生產國內銷售產品,需要從研發、生產、乃至物流等諸多環節必須進行改造,才能適應國內市場的需要。
二是,外銷企業的很多產品大多是做來料加工,涉及到產品的專利權等因素,限制了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珠三角的很多外銷產品生產企業大多就是賺取一點加工費,產品的設計和研發都在國外企業手上。技術實力的落后,注定了一部分外銷企業在從事低端的代工工作。這類企業本身就沒有多大市場競爭力,唯一給這些企業提供競爭力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
三是,外銷企業的渠道限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外銷企業大多直接和國外代理商在前一年都簽訂好下一年的產品購銷合同,企業只負責產品的生產,國外的銷售渠道由國外銷售代理商負責。國內缺乏有效的專業產品經紀行,外銷企業要拓展國內市場就需要自己去建立龐大的銷售網絡,龐大的銷售網絡建設費用是很多外銷企業難以承受重負。沒有自己固有完善的銷售網絡,外銷企業放棄國內市場是無奈也是必然選擇。
上述問題其實都不是制約外銷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的決定性因素,真正讓外銷企業放棄國內市場的原因是目前國內的商業誠信。長期做外銷的企業,只要和外商簽訂合同,一切商業活動按照合同執行,貨款結算比較有保證。資金流轉的好壞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而國內在產品的銷售過程中,不遵守合同,拖欠貨款是習以為常的事。作為生產制造型企業,沒有良好的資金流轉保障,遠比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要大得多。外銷企業絕大多數都有顧慮,一旦產品投放國內市場,除了需要龐大的鋪底資金外,貨款回收沒有信用的保障,無異于逃出火海跳進水坑,結果的慘狀都是一樣。與其最終被拖欠貨款致企業死亡,還不如關門等待時機。
政府從就業和社會維穩的角度,鼓勵外銷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其出發點和愿望是不錯的,但是社會商業信用機制的缺失,無疑給外銷企業拓展國內市場下了一個絆腳繩。政府在鼓勵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更應該在商業信用機制的建設和打擊商業欺詐上下足功夫。一個只做外銷的企業難以在中國成其大,相信很多外銷企業都有拓展國內市場的愿望,把優質的產品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商業信用的缺失,外銷企業必然心存顧慮。
人無信,無以立。社會商業信用的缺失,必然會給國家的有序發展帶來難以逾越的障礙。消除商業欺詐,建立商業誠信,不僅僅是商家的責任。國家更應該從法制上加以歸范,并在執行上做到公正有效。有了良好的商業信用機制,相信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放棄這個廣闊的13億消費市場。企業做到內外兼修,必然就會帶動國家經濟迅速從金融危機的泥潭中快速走出來,就業的渠道才會真正廣闊,社會才能在和諧有序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