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培養方向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五個部分。
課程設置應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教學、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外語專業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突出能力培養和專業知識構建,特別應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
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50u2014180學分,總學時為2400u20142900學時。各高校根據本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各部分之間的比例
[4]。
識教育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校級通識教育課程兩類。
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創新創業教育、第二外語等課程。
校級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課時應占專業總課時的50%u201485%。
外語技能課程包括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包括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構成有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英語語法、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英漢/漢英筆譯、英漢/漢英口譯、語言導論、英語文學導論、跨文化交際、西方文明史、 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
包括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語教育、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專門用途外語以及相關培養方向等類別,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4]。
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
專業實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創業實踐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學科競賽、學習興趣小組、學術社團、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
國際交流活動旨在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能力。開展國際夏令營、短期留學、國內外聯合培養等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
[4]。
畢業論文旨在培養和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研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畢業論文選題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寫作應符合學術規范,可采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實踐報告、調研報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
除翻譯作品外,一般應使用英語撰寫
[4]。